《狂人日記》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《吶喊》中,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。它被認為是中國的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,首發於1918年。
《狂人日記》的主題,據魯迅說,是「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」。魯迅以其長期對舊中國的深刻觀察,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,並在文章末發出了對社會的深切憂慮和期盼。
魯迅透過一個「狂人」的日記,揭露中國傳統社會裏的家族制度和禮教的毒害,指出中國歷史每頁都寫著「仁義道德」,但字縫裏卻都寫著「吃人」兩個字。最後,日記說:「沒有吃過人的孩子,或者還有?」因而喊出「救救孩子」的口號。
夏志清表示:「《狂人日記》是魯迅最成功的作品之一,其中的諷刺和藝術技巧,是和作者對主題的精心闡明緊密結合的,大半是運用意象派和象徵派的手法。」
作品中的主人公雖然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狂人,但作品的主旨卻並不是要寫下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,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,因此作品中的狂人,實際上是一個具有暗示性、象徵性的人物。他身上同時存在著理性與非理性的特徵,他是被庸人社會宣布為瘋子的覺醒者、受迫害者和見證者,是近代受西方文化影響,覺醒了卻無路可走的知識份子的悲劇典型。